第十八届全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国际电化学储能技术论坛在桂林召开
第十八届全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国际电化学储能技术论坛于2016年11月3-7日在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资源县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承办。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代表共85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的开幕式于11月4日上午在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大礼堂举行。开幕式由广西师范大学李庆余教授主持,桂林市谢灵忠副市长、广西师范大学梁宏校长、中国硅酸盐学会晋占平副理事长分别致辞。固态离子学分会温兆银理事长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代表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对会议承办单位广西师范大学以及相关部门给以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学术会议的重点是交流近年来我国固态离子学领域在理论、材料及器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涉及固态离子学的基础理论、离子导体或混合导体、固态离子器件、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小功率电池)、氧传感器及应用、电化学电容器、固态离子学研究测量新技术与仪器以及固态离子学在新型能源材料与技术领域的潜在应用等主题。会议共收到摘要论文近550篇,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成会明,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策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陈克新教授,韩国汉城国立大学H-I Yoo教授、日本东京工业大学Ryoji Kanno教授、加拿大Western Ontario大学 Andy (Xueliang) Sun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Xiong Wen (David) Lou教授、美国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刘美林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泓研究员等9位专家在在开幕式后做了大会报告。分会理事长温兆银研究员、副理事长黄学杰研究员、理事张华民研究员在闭幕式前做大会报告。会议还分9个分会场进行了94场邀请报告以及78场分会口头报告,此外还有389份墙报进行了展示交流。
会议期间,简家文副理事长还组织召开了的“第三届全国汽车用气体传感器产学研研讨会”;韩敏芳理事组织举行了“中国SOFC未来发展之路”的专题讨论。这体现了固态离子学分会在充分发挥理事作用、拓展领域、交流方式等方面的创新。
闭幕式于11月6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民族会议中心,分会理事长温兆银研究员、理事张华民研究员和副理事长黄学杰研究员分别就“固态离子学与未来能源技术”、“液流电池技术及发展趋势”以及“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做了科普性的学术报告,资源县本地近200名代表聆听了报告。资源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此次固态离子学分会将会议移到资源县召开,并开展科普讲座,对支援贫困县的建设作出一份贡献,履行了学会对社会服务的义务。
本届会议得到了多家企业的支持和赞助,为此会议设立了米开罗那/合肥科晶优秀论文奖,对8位青年学者的口头报告和40位优秀墙报进行了表彰并颁发了奖金。大会还特别为固态离子学分会前理事长温廷琏研究员和前秘书长马桂林教授颁发了“中国固态离子学发展杰出贡献奖”,并为承办这次会议的广西师范大学李庆余教授和承办会议的广西师范大学颁发了荣誉证书。
本届会议无论是在会议规模,还是在论文数量方面都创造了我国固态离子学之最,对促进我国固态离子学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固态离子学今后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大会开幕式及大会报告在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大礼堂举行
广西师范大学梁宏校长致辞
中国硅酸盐学会晋占平副理事长致辞
桂林市副市长
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温兆银理事长致辞
成会明院士做大会报告
南策文院士做大会报告
韩国首尔大学Prof. Yoo做大会报告
分会场
墙报现场
分会理事长张华民研究员在资源县分会场做关于液流电池的科普性报告
分会副理事长黄学杰研究员在资源县分会场做关于动力电池方面的科普性报告
优秀论文奖颁奖现场
温兆银理事长为组织这次会议的广西师范大学李庆余教授颁发荣誉证书
附:第十八届全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国际电化学技术论坛米开罗那/合肥科晶优秀论文奖获得者名单
其中优秀口头报告8名(排名不分先后)
获奖人姓名 | 获奖人单位 | 报告题目 |
贾维尚 | 电子科技大学 | 硝酸钾作为电解液添加剂改善金属锂负极的研究 |
李一枫 | 清华大学 | Surface strontium enrichment on pervoskite oxides correlating to electrode activity and stability in solid oxide cells |
靳俊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基于 LAGP 复合电解质的无穿梭锂硫电池 |
叶晓峰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CaZrO 3 基质子导体型管式高温电解池的制备与制氢性能研究 |
张育新 | 重庆大学 | 平行翅片状水纳锰矿的微结构精细调控及超电性能研究 |
梁风 | 昆明理工大学 | 有机 - 水混合系钠 - 空气电池的研究 |
刘金平 | 武汉理工大学 | 纳米阵列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 |
陶华超 | 三峡大学 | 三维碳包覆二氧化锡 / 石墨烯泡沫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优秀墙报40名(排名不分先后)
获奖人姓名 | 获奖人单位 | 墙报题目 |
邹邦坤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基于库伦效率匹配机制下的富锂相高比全电池研究 |
赵丽娜 | 北京科技大学 |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3AlxV2-X(PO4)3/C的理论计算及性能研究 |
杜付明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基于石榴石型固体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电池 |
鲁文静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高选择性、高传导性非荷电多孔离子传导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曹明慧 | 复旦大学 | 新型O3层状正极材料NaFe1/3Cr1/3Mn1/3O2 |
金依依 | 华中科技大学 | 基于生物材料的3D多级孔结构活性炭微球用于电化学容器 |
曹学成 | 苏州大学 | Magneli相Ti4O7负载MnCo2O4尖晶石作为锂-空气电池阴极材料的研究 |
张继成 | 三峡大学 | 分等级多孔结构Li3VO4/C-Ni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构筑及其电化学性能 |
朱琳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PrBaCo2O5+δ氧电极在CO2气氛中的性能衰退 |
王晓芳 | 上海大学 | 磷酸钒钠正极材料在新型二次电池应用中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于胜龙 | 吉林大学 | 电解质La0.9Sr0.1Ga0.8Mg0.2O2.85晶粒尺寸变化对电性能的影响 |
杨雪 | 武汉理工大学 | 钼掺杂WO3纳米花自支撑电极的制备及储锂性能研究 |
蔺杰 | 中国科技大学 | 直孔阴极支撑固体氧化物燃料电解池的制备及水蒸气电解性能研究 |
高九涛 | 西安交通大学 | 超低压等离子喷涂SOFC制备及性能研究 |
伍鹏 | 华南理工大学 | 柔性自支撑MnO2@CNTs/CNTs复合薄膜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
陈惠君 | 华南理工大学 | 氧化物异质结构界面对其氧还原性调控的机制研究 |
柴敬超 |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 聚氰基丙烯酸酯基聚合物电解质在高压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
王超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硅纳米锥/石墨烯复合硅负极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
Wang jie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Interface Miscibility Induced Double-Capillary Carbon Nnaofibers For Flexible Electric Double Layer Capacitors |
邵禹铭 | 宁波大学 | 流延共烧法制备LSM致密扩散障极限电流氧传感器的研究 |
朱奇珍 | 北京化工大学 | 钠离子电池类石榴结构磷酸钒钠/酵母碳正极材料 |
孙宁 | 北京化工大学 | 钠离子电池高性能柔性硬炭/石墨烯复合电极的研究 |
许心博 | 上海理工大学 | 硫原位还原氧化石墨夹层结构的碳/硫正极复合材料 |
姚霞银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高性能全固态锂硫电池 |
程新兵 | 清华大学 | 电极-电解质结构设计抑制金属锂负极枝晶生长 |
李学磊 | 天津理工大学 | 从报废LiFePO4电池中回收绿色正极材料及直接再生的研究 |
刘丽露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钠离子电池新型Cu基隧道型氧化物正极材料研究 |
李云明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无定型碳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Shuaibo Zeng | 华南理工大学 | 导电聚合物沉积多硫化合物提高锂硫电池循环性能 |
赵辰孜 | 清华大学 | 新型含多硫化物电解质体系对金属锂电极的保护 |
关小云 | 厦门大学 | LiNi0.6Co0.2Mn0.2O2脱/嵌锂过程中的结构相变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叶玉胜 | 北京理工大学 | 多边形碳/硫正极复合材料作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 |
赖飞燕 | 广西师范大学 | 3D层纳米片Al2O3包覆锰酸锂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陈玉华 | 广西师范大学 | LLZO包覆对Li[Li0.2Mn0.54Co0.13Ni0.13]O2层状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孙铭雪 | 广西师范大学 | 三维纳米阵列Au-NiCo2O4/碳布(CC)碱性析氧性能研究 |
吴兴隆 | 东北师范大学 | 锂/钠离子电池先进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提升的新方法与机理 |
敖昕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金属镍表面Ni3S2修饰层对钠-氯化镍电池性能的影响 |
吴梅芬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三甲基氯化锡修饰的金属锂在锂硫电池中应用的研究 |
Quan Xu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Watermelon-Inspired Si/C Microspheres with Hierarchical Buffer Structures for Densely Compacted Lithium-Ion Batteries Anodes |
娄沛莉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碳支撑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能特性研究 |